三抗生素软膏与其它皮肤外用药的耐药情况比较

2025-10-21 09:45:58 0

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在国外的同类通用药被称为三抗生素软膏 (TAO) 最开始的原研药商品名为Neosporin 这个药的抗菌成分是三种抗生素:杆菌肽、新霉素和多黏菌素B。每种成分针对细菌生长成活的不同方面,从而对常见皮肤病原体产生强大地协同抗菌作用与皮肤科常用的另外两种抗生素制剂(夫西地酸乳膏、莫匹罗星乳膏)不同,皮肤上常见的致病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耐甲氧西林菌株或 MRSA)、化脓性链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各种肠杆菌科细菌都对它敏感,抗菌谱覆盖了绝大部分引起皮肤局部感染的细菌

 

外用抗菌药的传奇

这个复方制剂中的杆菌肽是一种多肽类抗生素,能够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它与脂质载体(C55-异戊二烯基焦磷酸酯)结合,后者负责将肽聚糖前体转运至细胞膜,从而阻止去磷酸化并阻止新细胞壁物质的添加。这会削弱细胞壁,导致细菌裂解和死亡,主要针对的是革兰氏阳性菌

  制剂中的另一个活性成分是新霉素是一种氨基糖苷类药物,通过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来破坏蛋白质合成。干扰起始复合物的形成,导致mRNA误读,并导致错误蛋白质的产生,最终导致细菌死亡。新霉素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有效。

  复方中的多黏菌素B是一种靶向细菌细胞膜的阳离子多肽。它与革兰氏阴性菌外膜上的脂多糖结合,增加通透性,破坏渗透平衡,导致细胞内容物泄漏,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本复方制剂在临床应用七十多年经久不衰的主要秘诀是整个药物制剂的内在巧妙的协同作用互补机制:我们知道细菌可以分成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比革兰氏阳性菌更是在细胞外面多了一层厚厚的脂多糖膜。这层脂多糖膜好似给细胞穿上了一件防弹衣”,使得皮肤科另两种常用的抗菌药夫西地酸乳膏和莫匹罗星乳膏对其一点也不起作用。但在TAO这边就不一样了。多黏菌素B就像是特种穿甲弹”专门起到攻击这层脂多糖的作用,让其结构出现瓦解,内容物渗漏。杆菌肽则专门破坏细胞壁结构同样不仅使细菌的外膜结构受到破坏影响细菌的基本功能,而且使得新霉素更容易进入细菌内部,在细胞内攻击蛋白质合成,进一步抑制细菌生长。体外研究表明,这种多靶点攻击方法大大增强整体疗效,三者联合使用时,抑菌圈更大(例如,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圈>20 mm),而单独使用新霉素时,抑菌圈约为16 mm。联合用药拓宽了抗菌谱,降低了每种成分所需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并实现了对多种分离株的杀菌活性(MBC90 ≤4 mg/L)。

 

可以说由于这个复方制剂的药效过于强大以及其他方面的多种原因,细菌对 TAO 的耐药性一直很低,年来(自 20 世纪 50 年代推出以来)基本没有多大变化多组分特性要求细菌同时对这三种药物产生耐药性,这在遗传学上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它需要多个独立的突变或耐药基因的获得——在典型的选择压力下,这些事件发生的概率很低。与口服或静脉注射抗生素相比,局部应用限制了全身暴露,将药物限制在皮肤部位,并降低了广泛的选择压力。非处方药TAO在国外是OTC药物通常用于一般性疾病的短期治疗,进一步减少了耐药性的进化驱动力。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1997-2002 年)的监测数据显示,TAO 可抑制 95-100% 的受试分离株(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CoNS 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率低至 5%,不受长期肠外氨基糖苷类药物使用或与其他药物交叉耐药的影响。全球证据表明,局部抗生素的使用与抗菌素耐药性(AMR)增加之间的关联有限,这可能是由于局部使用抗生素而不是过度使用。

 

对常见皮肤病原体的抵抗力比较

 

致病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情况因药物本身、病原体、地区和使用模式而异。TAO 由于其复方制剂,通常耐药率最低,而皮肤科常用的同一类型的夫西地酸和莫匹罗星等单药外用制剂的耐药率较高且呈上升趋势,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过度使用(例如用于去定植或脓疱疮)二是其作用机制的单一性。常见的皮肤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 和 MRSA)、化脓性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以及在烧伤科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例如铜绿假单胞菌。以下数据来自 2000-2020 年的全球监测,主要监测对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趋势显示莫匹罗星的耐药率最高。


 

外用制剂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

抵抗化脓链球菌和其他病原体

临床意义

TAO

:美国/澳大利亚总体为 0-5%;自 1990 年代以来保持稳定;对 98-100% 的MSSA、MRSA、 CoNS有效;尽管使用OTC,但没有显著增加。

:在测试的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中为 0%;通过新霉素/杆菌肽覆盖链球菌。

最广谱;即使在耐莫匹罗星/夫西地酸菌株中也很少出现耐药性;没有主要的MDR联系。

夫西地酸乳膏

中等/上升:全球FRSA 0.5%(15.7万株),FRMRSA 2.6%(9.4万株),FRMSSA 6.7%(1.2万株);亚洲最高(5.6%),非洲最高(5.5%);从4%(2000年之前)上升至5.2%(2010-2020年)。新西兰:17%(1999年)至29%(2013年)。

变量:对链球菌的 MIC 较高(效果较差);对 β-溶血性链球菌有效,但在皮肤感染中出现耐药性。

质粒传播(例如脓疱疮);与社区使用有关;一些研究表明,与莫匹罗星相比,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的风险较低,但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增加。

莫匹罗星乳膏

高/上升:在高使用率环境中高达8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为9.8%-50%;与既往暴露/耐多药相关。新西兰:限制措施实施后,从1999年的28%降至2013年的11%。全球:持续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为65%。

低中:对链球菌有效,但对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化脓性链球菌有耐药性;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活性较低。

质粒传播与去定植失败、持续携带有关;高水平(mupA)与MRSA/MDR有关;过度使用导致快速上升。

  

总体而言,TAO的耐药性最低且最稳定,使其成为皮肤伤口感染预防和治疗以及皮肤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的首选。夫西地酸和莫匹罗星的耐药性较高,尤其是在MRSA重度感染地区,莫匹罗星因其去定植作用而带来更大的风险。建议谨慎使用、监测并使用替代品(例如抗菌剂)来遏制耐药趋势。


孚诺产品AI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