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外用药在粘膜部位更易引起不良反应?

2025-10-21 08:07:35 0

为什么外用药在粘膜部位更易引起不良反应

要理解和解释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一些人体皮肤的知识。

皮肤两大分类

从根本上说,皮肤和粘膜都是由上皮组织组成,上皮组织是人体表面具有保护性功能的细胞层。既然都属于上皮组织,那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充当抵御物理损伤、病原体和脱水的屏障。皮肤和粘膜还具有感觉知觉功能,包含有感受触觉、温度和疼痛的神经末梢,在人在大自然中的生存以及你的感情生活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具体结构上看,皮肤和粘膜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也各自有它们特殊作用。

普通正常皮肤

正常皮肤,或皮膜,是一种多层、坚固的人体器官。它的最外层叫表皮,由分层的鳞状上皮组成。表皮的最表层是角质层,它由多层已死亡的扁平细胞组成,细胞中充满了一种称为角蛋白的坚韧纤维蛋白。正是这层角化层赋予了皮肤防水的功能,并且对外界作用力和微生物入侵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在表皮的下方是真皮层,包含血管、神经、毛囊和腺体的致密结缔组织层。

皮肤粘膜组织

那么粘膜是怎样的呢?粘膜位于人体对外部环境开放的体腔和通道上。深藏在体内的有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等。在体表的有眼睑,鼻腔,口唇,生殖道靠近体表的部位。粘膜虽然也由上皮层组成,但它通常比正常的皮肤更薄,而且特别的是,粘膜在大多数区域都没有角质化。就是因为没有了外层硬化的角质死细胞,使得粘膜组织更柔软、湿润。

与正常皮肤明显不同的是粘膜的上皮细胞中有一种被称为杯状细胞的组织会不断地分泌产生的粘性液体,通过粘液的分泌保持粘膜的湿润。粘膜分泌的这种粘液不仅用于滋润表面,而且还能吞噬捕捉异物碎片和病原体,并防止下面的细胞变干。粘膜的上皮层附着在称为固有层的松散结缔组织的底层上 ,这个区域富含血管和淋巴组织。


用药后的差异性

上面介绍了普通皮肤和粘膜的结构差异,那重点就来了,正是这种结构差异造成了皮肤与粘膜在渗透性上面的巨大不同!也由此决定了它们对外用制剂不良反应的敏感性:简单地说,粘膜敏感性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普通皮肤组织的角质层

皮肤角质层中角化细胞充当了强大的物理和化学屏障,能够限制大多数外来物质的吸收。在外用药物制剂的开发过程中,为了使活性药物分子能够透过这层屏障,药物研发人员可是动了不少的脑筋,添加了各种化学成分,以使得外用制剂能够穿透皮肤并到达体内靶位点发挥作用。对于大多数化合物来说,没有这些助力的促渗透剂的帮忙,这个过程通常缓慢且效率低下。

但这种情况在粘膜这边就不一样了。黏膜的潮湿环境本身就有利于一些药物的吸收。而且缺乏了角质层这种保护层的粘膜的渗透性就明显更高了许多。粘膜本身还一般都比普通皮肤要薄,这使得药物更容易、更快地被吸收到下面的固有层中。固有层丰富的血液网络更是有利于将吸收物质运送到全身各部位快速分布。

粘膜组织下的这个固有层,其还富含各种类型的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如 T 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这些细胞对于启动免疫反应的启动至关重要,其所处位置能够检测并中和可能通过这些人体薄弱防御部位进入的病原体。它们的存在不仅对人体抵抗外来感染至关重要,同时也意味着这些部位的各类免疫细胞都已处于准备好对付各种潜在的过敏原的状态并能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当外用制剂被涂抹到粘膜上时,里面所含有的可能致敏成分就会直接与这种密集的免疫细胞网络相互作用,从而增加发生过敏反应的可能性。

像用于皮肤的外用软膏制剂,其开发时针对性的研究一般都是在正常皮肤上进行的。对于药物的皮肤内吸量、吸收速率,起效浓度,药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等一般都是基于正常皮肤的研究结果。所以,当这些外用制剂被用到粘膜组织上时,大概率会发现不良反应的案例增加了。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相当于药物的给药量增加了,而且给药的速度加快了


敲黑板要点

总结一下,局部外用药在在粘膜部位更易引起不良反应是:

1.  粘膜具有更高的内吸可能性

2.  粘膜具有更高的免疫细胞浓度

 

有没有建议的对策?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在粘膜表面用药后更易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粘膜的通透性更高,更容易吸收过敏原,并且粘膜组织中本身免疫细胞浓度就更高,处于待激发随时可引发过敏反应状态。正因如此,对于有些外用药,医生们一般不建议在粘膜部位使用。

如果确实需要在这些部位使用,可能的变通方法是酌情减少药品的使用量以及药物在用药部位的停留时间。因为就算是和正常皮肤使用相同量的药物,粘膜部位由于其通透性和血管网络的丰富,其进入粘膜组织内部的量将远多于正常皮肤组织,速度也更快,从而更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孚诺产品AI助手